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藜麦生产过程中合理水分管理措施缺乏的现实问题,探索亏缺灌溉对藜麦光合特性、营养品质和产量调节的生理基础,为藜麦节水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青藜2号’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充分灌溉、轻度亏缺灌溉和重度亏缺灌溉3个处理,探索不同灌溉处理对藜麦光合特性,籽粒蛋白质、氨基酸质量分数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亏缺灌溉使藜麦植株在不同生育期的P_n、T_r和G_s显著降低,但C_i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升高,且降、增幅随亏缺灌溉程度的加剧而增大;亏缺灌溉降低了藜麦籽粒的蛋白质质量分数、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各组分质量分数;亏缺灌溉显著降低藜麦的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和主穗面积,相比于充分灌溉和重度亏缺灌溉处理,轻度亏缺灌溉可显著提升藜麦的主穗粒质量、单穗粒质量、千粒质量和产量。亏缺灌溉负面影响藜麦植株的光合特性,但有助于提高叶片WUE;亏缺灌溉不利于藜麦籽粒蛋白质、氨基酸和氨基酸各组分质量分数的提高;轻度亏缺灌溉可有效控制和提高藜麦的主穗面积、单穗粒质量、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和最终产量;轻度亏缺灌溉在节约水资源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能显著提高藜麦的产量,且能维持相对较高的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究土壤真菌NO6发酵液中对杂草野燕麦具有抑制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从坎布拉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菌株,利用培养皿分析法测定其次级代谢产物除草活性,利用菌落形态和ITS序列对除草活性最高的菌株进行鉴定,进而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TLC和半制备HPLC方法对其代谢产物中的除草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9株微生物菌株,其中菌株NO6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最高,将其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层析和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得到保留时间为66.868min的除草活性物质3。  相似文献   
3.
二月兰不同翻压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不同翻压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二月兰可有效降低石灰性土壤pH值,45 000 kg·hm-2(处理Ⅰ)和90 000 kg·hm-2(处理Ⅱ)翻压量的土壤pH值在培养结束时(120 d)分别比对照降低了0.24和0.41个单位;翻压二月兰可显著提高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培养结束时处理Ⅰ、Ⅱ的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06 g·kg-1、2.00 mg·kg-1、26.28 mg·kg-1和0.09 g·kg-1、3.32 mg·kg-1、63.00 mg·kg-1;土壤有效氮含量在翻压15天时达到峰值,此时处理Ⅰ、Ⅱ的有效氮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2.95 mg·kg-1和21.70 mg·kg-1,但培养60天后各处理有效氮含量相近;翻压二月兰可在培养前期(22 d)较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但22天后处理间差异缩小,培养结束时处理Ⅰ、Ⅱ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06 g·kg-1和0.33 g·kg-1;翻压二月兰可降低土壤碳氮比,培养结束时处理Ⅰ、Ⅱ的碳氮比分别比对照下降了2.02和1.51个单位,降幅分别达到20.82%和15.58%。  相似文献   
4.
对8种青稞品种在低氮培养条件下苗期叶和根中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旨在明确适合耐低氮青稞筛选的重要生理指标,并对各青稞品种耐低氮能力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与正常培养条件相比,低氮条件下青稞各项生理指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8种青稞中叶和根总氮、总蛋白、NR酶活性和叶绿素SPAD都出现下降,叶和根中脯氨酸、MDA、SOD、POD、GS酶活性出现上升,但不同品种中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幅度不同。通过对各生理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根GS酶活性可以作为青稞耐低氮资源快速筛选的初级指标,渗透调节物和抗氧化酶活性在青稞耐低氮性中起着主要作用,可以作为耐低氮青稞筛选的重要指标。多指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耐低氮能力排序分别为‘黄青1号’>‘肚里黄’>‘昆仑15’>‘二道眉白青稞’>‘特 邬’>‘洛隆宗’>‘昆仑18’>‘康青3号’。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耐低氮青稞资源大规模筛选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青海省小麦品种之间的遗传关系和遗传多样性,选取93个青海小麦品种,基于55K SNP芯片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扫描到53 063个SNP位点,选择分型成功率(call rate,CR)≥0.90、缺失率<10%、MAF>0.05的SNP位点,获得多态性SNP位点50 243个,多态性比率为94.68%。其中多态性位点在第2同源群中分布最多,在第4同源群中分布最少,在基因组中分布呈现B>A>D,特别是4D染色体上的多态性SNP分布最少。93个小麦品种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00~0.59,平均值为0.33,为中度多态性位点;两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67,平均值为0.41。通过聚类分析表明,根据遗传距离可将93个小麦品种划分为8个类群。综上,青海省现有小麦品种的遗传关系较近,需要引进外来品种来丰富青海省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推动小麦品种的选育及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杨向东    邓磊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2):8-16
以青海共和盆地东缘5、10、15、20、25年生青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取土芯法收集细根,分析0~20、20~40、40~60、60~80、80~100 cm各土层深度细根生物量、生物量密度、比根长、比表面积、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的差异。结果表明,20年生青杨人工林以5~7 cm径级(65.63%)、3~4 m高度级(34.38%)乔木占比最大,且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林龄的林分;青杨人工林生物量密度主要分布在0~60 cm土层,占细根总量的73.20%~76.92%,其数值随林龄增大呈增大趋势;随着不同林龄的增加,0~60 cm土层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占总量的80.42%和76.71%,60~80 cm的土层占8.79%和10.27%,80~100 cm的土层占10.78%和13.01%;青杨人工林生物量密度、比根长、比表面积、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通过RDA分析表明土壤钾离子、土壤含水量和林龄与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比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硝酸根离子呈负相关。研究认为,青杨人工林根系随林龄的增大逐渐向深层发展,不同林龄青杨人工林细根分布的差异表明群落地下分配模式不同,需要在今后研究中深入探索分配差异的机理;青杨人工林发育20 a后,可进行合理抚育,促进细根发育,最大程度发挥其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马铃薯在蛋白质组学水平上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对耐低温品种‘DR-2’与低温敏感品种‘费乌瑞它’组培苗叶片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鉴定到肽段282 790个,唯一性肽段19 099个,蛋白质4 471个。通过Label-Free技术对叶片差异表达蛋白分析表明,低温胁迫下‘DR-2’中有38个显著差异蛋白,‘费乌瑞它’中有72个显著差异蛋白。筛选出代谢通路差异蛋白13个,包括代谢相关蛋白5个,光合作用相关蛋白3个,防御相关蛋白2个,运输相关蛋白3个。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处理下,分布在光合作用、能量代谢通路中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钙网蛋白、热激蛋白、肌醇-3-磷酸合酶在叶片中差异表达,该结果对研究马铃薯低温响应机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机制,以单株结果数差异较大的辣椒材料XHB(P1)和B14-01(P2)为亲本,构建四世代遗传家系即P1、P2、F1、F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辣椒单株结果数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2MG-ADI)。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dadb分别为-16.33、-13.05,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hahb分别为-10.02、-2.51。 2对主基因间的加性×显性(jab)互作效应和显性×加性(jba)互作效应的效应值分别为8.69和12.93,加 性×加性上位性(i)互作效应值为6.86,显性×显性(l)的互作效应值为7.23,主基因间的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加性×显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68.10%,环境引起的变异占比31.9%,表明环境对辣椒结果数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关研究结果为不同单株结果数辣椒新品种的选育及相关基因的定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青藏高原地区间影响青稞产量的主要因素和对青藏高原青稞种植区进行生态区划,以15个青藏高原主推青稞品种为试验材料,选取9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连续两年进行种植,测定株高、平均生育期、千粒重等8个青稞农艺性状,同时收集了9个地区的日照时数、降水量、温差等8个气象因素数据,利用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对被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生育期、千粒重、月均最低温度和温差与青稞产量显著相关,且在9个地区中均存在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9个地区划分为4个青稞种植生态区,分别为高寒旱作青稞生态区、柴达木盆地灌溉青稞生态区、河谷非饱灌青稞生态区和农林混合山地青稞生态区,其中高寒旱作青稞生态区综合表现最好。利用隶属函数分析对9个地区进行综合评价,其中贵南综合评价得分最高,且不同生态区均存在优势青稞品种。  相似文献   
10.
线辣椒成熟果色黄色性状遗传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线辣椒黄色突变体H0809为母本材料,野生型XHB(红色)及红色高代自交系CP1211-1、CP12332-5、CP1235-11、 CP1245-6、CP1256-10、CP1271-3为父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对亲本、不同组合F_1代及F_2代分离群体的果实颜色性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合F_1代群体辣椒果实颜色均为红色,说明辣椒果实红色对黄色为显性, F_2代分离群体红色和黄色单株数量符合孟德尔3∶1的分离比例,表明线辣椒成熟果色黄色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黄色线辣椒H0809为红色野生型XHB的隐形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